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信体小说是与“五四”文学同步发展的新型文体,目前学术界对些类史料的全面整理与研究近乎空白。本文首次发掘整理了现代文学三十年间公开出版的各类书信体小说的第一手资料,从文学书信到书信体小说的现代转型入手,梳理其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及成因,分析它的文体与叙事特征及结构,进而肯定它对于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趣味读物。本书通过对四大名著故事的编年考证,人物的简短介绍,向读者呈现一幅由多个精彩片段组合的历史画卷。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大名著的故事编年,第二部分是四大名著人物大全。此书对于读者了解四大名著有重要意义。
赋作为一种文体,承先秦文学体式之一种而来,止汉大兴,后世亦颇流行。本稿集论文11篇,以汉赋为对象,从赋体之源到名赋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从内容相类的赋作到赋作中的倾向性讽议、嘲笑、赞颂意思以及作品的审美态度等,均予以深入的主题性研究。本文还有《序论》一篇,基本上概括了赋的形成、总体走向及其艺术价值,亦有相当见地。
作者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人类学专家。本书稿用神话原型批评与文化人类学观点方法对《诗经》进行发掘和理论阐发。
本书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对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作以综合考察,用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力图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本书资料丰富,思维严禁细密,很有学术价值。
本书包括:《白鹿原》的空间设计与意义追寻、“外国文学史”与“当代视野”、试论海明威小说中的重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等。
本书作者按照散文的内在思想发展的历程,把中国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划分为社会反思、文化寻根、生存探索三个阶段,阐述了新时期散文的理性回归。
本书是作者10几年来研究“三国”的成果汇集,不同于一般学术性研究,而是从实践出发,从商战、人才、决策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三国演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富有新意,颇有独到见解。
本书是对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的系统论述。论者从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民俗生态、艺术生态、精神生态诸方面论述了贾平凹作品的深刻社会内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以《清诗别裁集》为研究对象,在清理相关史实得前提下,致力于考察该书选诗策略、选家思想和审美取向,寻找沈德潜“格调说”成为清代“四大诗说”之一、沈氏成为诗坛盟主的合理内核。“上篇”侧重于内部分析,以《清诗别裁集》选“江左三大家”等为切入点,着重考察《清诗别裁集》“温柔敦厚”的选诗原则及诗歌传统的审美取向。“下篇”侧重外部研究,进一步探讨作者选诗原则与“格调说”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沈德潜诗学对于当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中收入了该学科理论水平相当优秀的文章,如吴功正《胸藏丘壑、诗性叙事、转益多师——当前长篇历史小说的现状分析之三》总结了古今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经验和教训,审视现状,瞻望前景,提出对策性的创作措施;徐德明、钱静《老舍创作生命的自主与持续》以老舍一生创作为经,以穿越不同政治语境如何维护创作自主性为纬,考察中国现当代作家和中国现当代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互动方式。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成为汉语言文学下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各类带着特定时代烙印和编选者对于文学史的理解和品味的作品集或作品选层出不穷。本稿的编选同样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对象,汇集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具体包括:六十年文学话土改、谈边缘写作、诗歌运动的记忆、新文学乡土经验的独特叙述、欧阳予倩与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张炜及其作品,有对文学作品的精读、有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的解读以及时代对文学影响的深度分析。
唐代是一个诗歌创作的辉煌时代。唐诗恢宏的气象、深邃的境界、华美的辞章,以及严整的格律,千百年来为人所盛赞。唐诗本事是后人步入唐诗殿堂的路径,是解开唐诗之谜的钥匙,也是唐人小说的一畦花地。然而,唐诗本事此前向无专门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作者沉潜其中八年有余,对唐诗本事进行了全面考察,参稽旧籍,时有发现,时有会心,该书为其艺海拾贝之收获。最突出有二点:一是在这一研究领域提出了为数可观的具有文献学、小说学及诗学意义的问题。二是对唐诗本事的研究体系有所探索,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搭建了一大致框架,已初见规制。本书为纯文学理论研究著作。